時間:2006/12/19 8:37:44 來源:
|
|
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。手握閑錢的市民,自然想著“借錢生錢”的好事。眼下社會上理財路子很多,然而如果心存貪念,總想一夜暴富,天上掉下來的就不會是餡餅而是陷阱。本報記者為此特地列舉了幾個理財陷阱,采訪了部分受騙者,并請專家為您提供防范這些陷阱的方法。
理財產品宣傳夸大
現象:
走進各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,總會看到花花綠綠的宣傳材料,其中個人理財產品占據了很大比例。在記者收集的20余款不同銀行的各種理財項目的廣告宣傳單中,隨處可見“本基金的預期收益穩定”、“本產品的累計凈值在全行業中穩居冠軍”等宣傳語,這些個人理財產品較儲蓄高不少的預期收益也吸引著眾多的市民。然而這些個人理財產品真如宣傳的那么“穩”嗎?實際上,銀行對個人理財產品風險揭示的刻意回避,很容易混淆客戶對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的判斷。
個案:
市民李先生去年在某銀行購買了8萬美金的外匯理財項目,銀行在廣告上聲稱“交由銀行專業人士打理,就能定期獲得更高穩定收益”。但時過境遷,劉先生非但沒有獲得穩定收益,并且連本金都有損失的可能。幾經交涉后,銀行給出的解釋是,由于海外市場的資金波動,劉先生的收益受到影響。而當初合同上寫明,“交易屬于投資型的理財產品”,既然是投資,就會有風險。
專家提醒:
有業內人士表示,目前一些銀行進行產品宣傳時,往往只注重“預期收益率達到多少多少”的宣傳,但對于產品中暗藏的風險卻一言帶過。因此大家一定要在購買產品前擦亮自己的眼睛。 |
|
|
|
|